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:加快農業結構調整。糧食連續增產,為穩定物價、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,但也面臨庫存大幅增加、市場價格下跌等問題。要多措并舉消化糧食庫存,大力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,延伸農業產業鏈條。
去年,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“十二連增”,但糧食的庫存也達到了歷史很高峰,其中又以玉米為甚。在“供給側改革”思路之下,對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已然進入戰略規劃。
糧食需要適度進口但不依賴進口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.5萬噸,約12400億斤,同比增長2.4%,連續3年穩定在1.2萬億斤以上,我國糧食產量歷史性地實現“十二連增”。
與此同時,我國糧食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。很新的海關數據統計顯示,2015年全年糧食進口量為1.2477億噸,約2500億斤。按照進口糧占比計算,我國每約6斤糧食里就有1斤來自國外。
我國糧食究竟多了還是少了?
“國 內糧食生產成本高,國外的糧食價格便宜,更有競爭力”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舉例介紹,去年,大豆在糧食中的進口總量很高,約達8000多萬噸,糧食進口總量 雖有增加,但占我國糧食總量比例仍然較小!鞍凑瘴磥淼目傮w規劃,糧食需要適度進口但不依賴進口,糧食也不追求連年增產,但是必須保持穩定!彼f。
糧食豐收的同時卻仍在大量進口?對此,中央農村工作先進小組副組長、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:“我國糧食連年增產,但相對于需求還是有缺口,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、小麥和玉米,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!
再 者,進口增多,并非是糧食不夠吃,國內外糧食的巨大價差也導致了這一現象。據了解,2004年以來,我國實行很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,借此提高農民種糧 積極性、穩定糧食生產。隨著收購價的逐漸上漲,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跟著水漲船高。而近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卻掉頭向下,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日趨明顯。從 2012年起,國內糧價開始逐漸高于國際市場。
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多措并舉消化糧食庫存
當前,儲糧量已經逼近歷史峰值,而龐大體量的糧食沉淀在國庫之中,新糧難儲、陳糧難出。
按照世界糧農組織的標準,庫存消費比在17%—18%屬于安全區域,即達到糧食的安全狀態,而目前中國糧食庫銷比遠高于這一水平。從供給一方看,這多出的糧食也可以被稱為“需求”,但是并不是有效需求,而是多余庫存。
對 此,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員臧云鵬在接受人民財經采訪時表示,造成中國糧食結構性過剩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:一方面,中國糧食成本過高,使得低價洋糧可以長驅直 入另一方面,中國價補合一的糧食補貼方式,造成收儲價格無形中提升,而美國通過出口貸款擔保+糧食出口捆綁外交政策的操作方式,以低價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糧 食,對中國收儲糧食的順價銷售形成巨大的價格抑制作用。如此一來,國內的糧食就喪失了價格優勢。
那么,如何減輕農產品庫存壓力,把糧食賣出去?
2015 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農產品去庫存做出了重要部署,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,加快糧食加工轉化;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、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 用、開展社會化服務等,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;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,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。
全 國人大代表、陜西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方瑋峰認為,當前應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。公眾對水果、深加工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,消費者大量購買進口牛奶等,說 明我們已經告別了只吃糧食、肉等初級農產品的時代,但特色化、多樣化、精致化的農產品尚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這說明我國的農產品急需升級,也是農業供給 側改革的方向之一。
臧云鵬也認為,當前解決糧食庫存量過大問題,更應該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,特別是需求側的改革也有著巨大的挖掘空間,其中,政策性內需是一條快速泄庫渠道。
同時,多位代表委員建議,就地加工轉化是消化庫存的很直接有效、很經濟的手段,建議國家對庫存糧食采取定向定價、定向競價等方式,優先向深加工企業銷售,同時鼓勵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產成品出口。